時間是藥,但總有人選擇放棄治療。
特別是在鳥事接踵而至的時候。
她是諾拉,曾是一位游泳健將,擁有音樂才能與哲學學歷。
現在的她,35歲,單身,雙親皆已不在世上 (與哥哥關係不好),朋友只有一隻貓 (剛因交通事故過世),小鎮樂器店店員 (剛被裁員),兼任鋼琴家教(剛被解僱)。
一心尋死的她,得到一個機會,找尋成功與幸福的線索。
這間圖書館叫做「午夜圖書館」,圖書館中的每本書都是她人生的某個版本。
除了一本書,那本書是她所有問題的源頭,以及所有的答案,那本書叫「後悔之書」。
她出生以來,所有的後悔都記錄在這本書中。
這不是一本傳統的心靈成長類小說。
沒錯,小說主角會講述她過去的故事,但不僅是懷舊與自我救贖。
雖然會有些引用哲學家思想的言論,但她不是來告訴讀者該怎麼做的。
更像是一本尋寶地圖,基於主角諾拉生命中的冒險。
妳會看到諾拉很多的嘗試,很多的失敗。
有時她能補足缺憾,有時她又搞砸了,有時她對命中註定的事束手無策。
她努力得到她想要的,學著如何讓生活有意義,練習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。
每本書像一把秘密的鑰匙,打開她嚴密封鎖的心事。
讀著她目睹和經歷的事,學到又忘記的教訓,讓我也回想起至今仍未能捨棄的夢想,以及童年的回憶。就像聽著一張完整收錄的合輯,紀錄了她迄今為止的生活故事,聽得五味雜陳。
現實中,有時候重溫過往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。一種挖出埋藏在心底,無人知曉的舊感覺。
我大學的時候,在一家義式餐廳打工過,看到和我年齡相差不多的同事,對未來都懷抱著無限的想像。
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賺生活費,也真心熱愛這份工作,熱愛著工作本身。
但不知道為什麼,日子久了,日復一日,有一天突然發現,大部分的人,包括我自己,重複著固定的模式,薪資變成唯一的動機。
耳邊開始充斥著許多的抱怨,看到因為生活難題而顯露的疲倦表情,聞到一種生命逐漸腐爛的氣味。才發現,我們緊緊抓著不放的,不再是內心真正的追求,而是不甘心卻又動彈不得的自己。
有段時日,起床後的我看著鏡子,望著這張憂鬱蒼白的面孔,在光影中浮動,竟像一張面具。
在時間之流中不停地飄浮,不期不待,甚至不試著改變。
看似充滿了很多事情,不斷的經過什麼,實際上卻是不斷在錯過。
「你有沒有想過,我們的人生也許可以是別的樣子?
人生不只是由我們所做的事所形塑,也包括我們沒有做的事。」
對諾拉來說,她先前沒能珍惜每一個機會,世界放棄了她,所以她也選擇放棄世界,合情合理。
她一想到自己,腦中都是她無法成為的人,或無法達成的成就。
每一段曾經錯過的人生,像是一份曾與自己簽訂的合同,
因為辜負了,她感到可恥,不斷在內心苛責自己。
她原以為自己走入不同的時間軸,彌補過去的缺憾,讓願望成真,那就是人生的答案。
卻發現,「有時人的後悔和事實無關,有時後悔只是一堆狗屁。」
生活是座巨大的實驗室,所有的結果,都在堅持和放手之間。而產出的生活報告,可以是一封訣別信,但是不是也有可能會是一封寫給生活的情書?
諾拉一直不善於接受自己。
為了讓別人佩服、喜歡、認同,總是在做別人希望她做的事。
她進到圖書館之後,所試過的每段人生其實都是別人的夢想:經營酒吧是男友的夢想,澳洲工作是好友的夢想,游泳冠軍是爸爸的夢想,搖滾樂團是哥哥的夢想,冰河學家是受到老師的影響。
或許這也是讓我對這個故事如此有感的一個原因。
從有記憶開始,總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常常優柔寡斷,總是欲言又止。
很難想像,如果能全心接受自己,會是什麼感覺?
接受所有犯下的錯誤,接受身上所有傷疤,接受沒達成的夢想,接受感到的所有痛苦,接受所有壓抑的慾望和渴望,盡情所能、無拘無束地活著是什麼感覺?
「我是誰?我究竟想要什麼?」
這本書通過「死亡」的鏡子,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別樣存在意義。
我們的人生不是錄音帶,無法不停地倒帶。
「去到最適合的世界,找到最適合的位置,就好像靈魂加持的搜尋引擎,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就像要在搜尋欄打入關鍵字,有時你必須先試幾次,才能清楚自己的目標。」
有時候你必須回到過去,才能繼續前進。
看看自己從哪裡來,是怎麼從過去來到現在的?
那麼,諾拉最後選擇了哪種人生?這個我就不爆雷了。
我能透露的是,她比起過去,更懂得「擁有」是怎麼一回事了。
以前從事出版業的時候,為了賣書,編輯書籍與刊物之餘,也必須實際參與許多行銷宣傳工作,每週向上彙報銷售狀況。做書店觀察時卻發現,無論一本書賣了多少本,對每位讀者來說,都不如他手上實際拿的那一本來得有意義。
也許現實中,我們沒能進去午夜圖書館,但其實我們都有機會可以選擇不同版本的人生。
從現在開始,我們每天都會做出無數個選擇,有的大,有的小。
每一次選擇都會產生無法回溯的變化,也會造成更多變數。只要有件事不一樣,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故事。
每一秒,都會進到一個全新的宇宙。
「當你困在人生中,很自然地會去想,一定是因為自己這樣那樣生活,才會面臨悲傷、失敗和恐懼,你會誤以為不開心的事都只是活著的副產品,並非生活的一部分。
但當我們明白,不論如何生活,我們都無法逃避悲傷,一切便豁然開朗。
悲傷其實本質上是快樂的一部分,兩者一體兩面。」
有位電影導演說過,觀看一部作品,好像剝洋蔥,總覺得一層一層剝開,最後會看到什麼意想不到的結局,但是,實際上並沒有,結局就在一層一層剝開的過程本身。
原來回溯並不是為了改變。正視自己的內心,反而是過程中,最重要的目的。
就像書中說的:
「抱怨我們不曾擁有的人生很容易。
我們無從判斷其他版本的人生是否會更好還是更糟。確實,那些人生也存在,但你也存在,而這才是我們該專注的存在。
我們只需要成為一個人就好。
我們不用為了追求一切,而去做每一件事,因為我們早已充滿無限可能。」
記得
我們小時候
不會害怕明天
也不會哀悼昨天
我們就只是我們
現在就只是現在
諾拉· 席德<獨白>
留言
張貼留言